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和中国江苏网与3月18日和19日以“探寻贾汪转型之路:煤炭塌陷地的绿色新生”为题,报到我院学生社会实践。报道内容如下:
探寻贾汪转型之路:煤炭塌陷地的绿色新生
近日,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绿水青山”实践团奔赴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就生态价值化转型,特别是煤炭塌陷地修复开展实地调研,探索将资源枯竭城市生态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共进的绿色密码。
过度开采:煤矿城市亟待转型
贾汪,这座曾因煤而兴的城市,在历经百余年的煤炭开采后,面临着严重的采煤塌陷问题。据统计,全区受采煤影响的塌陷土地面积达13.23万亩,其中农用地10.47万亩,潘安湖区域塌陷尤为严重,约2万余亩土地塌陷,6000余亩积水,平均塌陷深度4米。过度开采不仅破坏了土地,还导致生态恶化,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贾汪煤矿转型的见证者,老矿街道不仅是贾汪历史的溯源,承载着重要的城市功能,更是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实践团来到老矿街道展馆,了解这里从传统煤城到现代化主城区的华丽转身之路。当地壮士断腕,关停煤矿,推动产业从“地下”到“地上”的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展棚户区改造。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改造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修复破旧建筑物,整治小区外立面,老矿街道成为贾汪宜居宜业宜游的形象地标。
生态重塑:煤城到绿城的蜕变
近年来,贾汪煤炭塌陷地修复取得了一定突破,潘安湖湿地公园是其中的成功典范。徐州通过规划先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潘安湖、解忧湖、龙吟湖等一个个采煤塌陷地修复项目陆续完工,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蜕变,更实现了生态功能的重塑。在城市行进的过程中,道路两旁、建筑外墙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型宣传牌随处可见。这些标语不仅是贾汪转型发展的宣言,更是贯穿城市肌理的生态底色。
此次调研中,我院实践团深刻感受到贾汪在生态价值化转型中的决心与成效。从曾经的煤炭重镇到如今的生态宜居之城,贾汪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他们也将以此为起点,继续探索城市生态转型的可行路径,践行“双山”理论,为书写更多绿色发展提供可能。
报道网址链接:
交汇点新闻: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d94984e4b01708361b030c
中国江苏网:https://jsnews.jschina.com.cn/kjwt/202503/t20250319_s67daa213e4b04dff99081a2d.shtml
通讯员:程琳 赵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