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江苏省区域发展研究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优化‘十五五’江苏区域发展布局”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我院首席专家、江苏省社科联原党组书记张颢瀚教授和首席专家沈正平教授受邀参会,并分别在主旨演讲和圆桌对话环节发表重要观点,为长三角地区建设及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张颢瀚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四十年来,长三角地区一直承担着全球化桥头堡、科技创新策源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等重要职能。在走向一体化和高质量、合力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的历史新阶段,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具有全国突出的、一体的、协同互补的高端制造产业链和科技创新链这两大生态结构体系。成为长江三角洲走向高端化、一体化、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持续的动力来源,成为长江三角洲承担国家新使命的坚实基础,也是其走向全球化的最重要的两大竞争力量。这种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优势互补、共生共长的有机体系,使得长江三角洲有了自我优化的生命力与可持续的国际竞争力。上述制造业生态体系、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包括民生体系、社会体系、文旅体系、服务体系、自然生态体系等等,都是以世界级的都市区这一空间的总体的大生态体系为支撑、为载体、共同运行的,我们把上述的总体运行体系,称之为“全域生态体系”。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一全域生态体系中,长三角的文化体系、市场机制体系、政府协同管理体系等三个无形的生态体系,是支撑长江三角洲全域生态体系得以不断优化与一体进步的主要因素,成为长江三角洲在全国各都市圈中具有典型性的突出内在优势。
沈正平在发言中表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十五五”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因此,加快苏北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的集中体现和具体行动,也是顺应外部环境新变化和江苏区域发展格局重塑的内在要求。“十五五”时期,苏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深度融入省内全域一体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二是构建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四是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五是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审核 | 一审:赵洁 二审:余光武 三审:耿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