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建设

行走大地|将科研成果“种”在田间地头——地测学院野外实验田诞生记

发布者:李鹏飞发布时间:2024-04-26浏览次数:319

       4月,春暖花开,沉睡了一个冬季的土地焕发出盎然生机。大丰大地上春耕备耕工作也陆续展开。春耕,最忙碌的便是农民,但在大丰,有一群“农博士”“农硕士”也在此时奔波于田间地头,这不,刚开春他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种地”生活。他们是来自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的科研团队。

       实验田负责人李建国,地测学院地理科学系教师、副教授、江苏省样板党支部书记。2016年博士毕业的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盐渍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第一线,学生都叫他“种地”李老师。

       4月初,李建国副教授、徐璐副教授带领的9人科研团队前往盐城大丰的江苏师范大学地理野外观测实验田进行2024年的实验田控制性实验。

       实验田的控制性实验是进行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以来,地测学院的自然地理研究受制于没有野外长期定位观测基地的制约,导致自然地理数据的长期积累受到影响,成果产出甚微。为解决实验基地的问题,李建国副教授2018年从英国访学回来后积极拓展校地科研合作,紧密围绕“滨海盐渍土生态系统碳循环”这一科研方向,在长期的拓展和主动对接下,2021年与大丰某家庭农场达成长期合作协议,进行盐渍土改良及其碳循环观测试验研究。

       通过观测数据与成果共享,管理职能共担的合作形式,将地理学的科研成果与现代盐土农业技术需求完美对接。围绕滨海盐渍土改良这一双方共同面对的技术难题与科研需求,同搭一块台,共舞一片天,进行紧密的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22年依托地测学院党支部联建项目,邀请徐璐等教师加入实验田工作。

       围绕实验田的水土与植被要素监测拓展了实验田的研究领域,同时,极大的弥补了之前科研团队人员少,监测手段单一的不足,形成了紧密的科研团队。这一过程中,通过“农场+基地+师生党建”的形式,积极拓展实验的新项目、新课题与新任务。通过这一形式,团队逐渐壮大,目前基于这一合作模式,团队已经承担了国家4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青年和2项面上),同时还承担江苏省海洋资源科技创新项目、国土资源部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和自然资源部盐渍土改良协同创新中心多项科研与地方合作项目。截止2024年,团队基于实验田工作已经在《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CATEN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一审:李鹏飞,二审:刘洁,三审:耿艳)



Copyright © 2007-2018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