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徐州日报刊载我院沈正平教授"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思考与实践

发布者:刘洁发布时间:2024-11-22浏览次数:10

 原文链接:https://szb.cnxz.com.cn/xzrb/pad/con/202411/22/content_24318.html



沈正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探索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提供强大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理论逻辑

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关系看,三者是驱动知识创新的“三驾马车”,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它们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是立国之本,在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动徐州由教育大市向教育强市迈进,加快建设区域教育中心。

科技为现代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内容和方法,推动教育升级和革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催生新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必须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科创中心。

人才为现代教育与科技创新提供主体支撑,是教育与科技的“连接器”。它向前联结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向后接续科技创新中的潜能释放。因此,人才既是三者一体运行的动力源,也是其一体化发展赖以依存的“纽带”。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

二、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实践进路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首先要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建议各地适时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工作专班,打破体制机制障碍,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整体性规划设计、战略性机制安排、体制化制度保障,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共同体。二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紧紧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鼓励组建产业人才战略联盟,以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为主,联合高校、院所、金融服务机构等,形成联合培养、优势互补、人才共享的产业技术创新合作平台。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主体,携手打造各种技术服务和交易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服务具有创新需求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三是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实现多方互利共赢。发挥企业在引才用才和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国有企业更要做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关键作用。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人才聚集中的主力军作用,重点高校和大院大所更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在服务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展示更大作为。

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一是在教育领域,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更加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在徐各高校的特色和优势,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中心,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布局战略新兴与交叉学科领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深化校地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产业、社会的紧密结合,推动高质量教育、高素质人才、高水平科创的贯通协同,为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二是在科技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敢于创新,重点围绕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方向,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推、高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强化有组织科研攻关。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科技理念和成果,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出台科技创新政策,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以科技创新培育高素质人才,促进人才与科技有机结合。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加快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充分释放人才红利,为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创新引才育才聚才思路。构建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引才流程,健全人才引进服务机制,大力引进“高精尖缺”海外人才,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集聚,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坚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高地和科创中心。二是完善科技人才使用机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建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打破学科壁垒、领域隔阂、行业藩篱,以及国家边界、地域限制等制约,畅通科技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流动,推动人才向“新”而聚。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以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制度环境,让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涌现出来,让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充分释放。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江苏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专家)


Copyright © 2007-2018 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 版权所有